随后,党宏月教授做了题为《Ecological Strategies of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in Responses to Changing Marine Environments》学术报告,与给师生们介绍了与硫氧化细菌的相关的学术研究,徐大鹏副教授、郑强副教授以及张子莲高级工程师也相继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进展,师生们也借助这个交流平台就遇到的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9月25日上午,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罗海伟教授参加了IME的学术报告分享活动,做了题为《Genome evolution of Prochlorococcus links to the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and the Permain-Triassic ocean euxinia 》和《Genomic base composition of marine Roseobacters records the history of ocean chemistry》两个学术报告,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与IME师生共同分享,拓展了IME师生们的研究思路。罗海伟教授,主要研究海洋微型生物学、基因组学、分子进化等领域,近几年的研究将分子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和计算生物学的方法结合到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中,是这个交叉领域为数不多的青年学者之一。近5年来,已发表了二十多篇SCI论文,其中15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PNAS, ISME Journal, mBio,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

9月25日下午,IME举办了第2届 “双一流人才”评选活动,胡晨(2015级博士)、肖喜林(2015级博士)、张连宝(2016级博士)、韩昱(2015级博士)、林雯欣(2017级硕士)、陈奇(2017级硕士)、陈小凤(2017级博士)、练冬梅(2018级博士)、黄星煜(2016级博士)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最终评选获得“双一流人才”奖学金。
一流的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一流的人才,“双一流人才”奖学金的评选旨在激发学生专研学术,勇于创新,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更为瞩目的学术成就。

在多天充实紧张的学术报告分享之后,IME举办了“迎新生,庆中秋”的文娱活动,师生们以茶话会的形式交流新学期的规划和梦想,虽然团队规模和人员逐年壮大,但是通过学术周活动和文娱活动,师生们始终心连着心,互相关爱与支持,人心越来越齐,团队干劲越来越足。

近些年来,海洋微型生物和地球圈层研究所(IME)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在“海洋碳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其中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已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权威理论,多篇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文章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SME Journal、Science等顶级学术刊物上。江海之广源于小流,学术周活动让大家集思广益,在IME的科研建设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供稿:蓝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