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IME“学术周”:出人才、聚心气

发布日期:2017-10-13

       举办学术活动,让听众专心致志、踊跃参与,收获满满。近日,我校海洋微型生物与地球圈层研究所(Institute of Marine Microbes and Ecospheres,IME)举办的第28次学术周开始,全研究所的师生再次在这个学术平台上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这个学术周,由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教授倡议发起,至今已坚持了十余年,成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品牌活动。

  11日上午,活动拉开帷幕,主持人首先介绍了首届雁栖湖会议国际论坛情况。随后,张锐教授做报告,从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做的生物钟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成就谈起,进而说到海洋微生物和海洋病毒的昼夜节律,深入浅出的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国际前沿热点方向紧密结合起来。

                        

                                                                               分享科研进展

        张瑶教授、张子莲高级工程师、汤凯副教授、郑强副教授等也相继上台,介绍了“海洋细菌对溶解有机碳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多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微型生物胞外多糖与微型生物碳泵(MCP)”等项目研究情况。

  下午,讲台交给了博士后和学生。王南南、蔡兰兰、蔡阮鸿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科研进展。有些因在外做科研而缺席的同学,也把他们的汇报PPT发回,由其他人代为介绍。

                         

                                                                                         师生认真听讲

       台上说得用心,台下听得专心。老师做报告时,同事提问切磋,同学做报告时,老师们鼓励点评。记者在现场看到,没有人看其他书籍,或者玩手机、做作业等,有的只是聚精会神的表情和渴求知识的眼神,大家不停地记录,或在电脑上查阅发言者提及的文章和关键词。

  除了大会报告,接下来的几天,还会有分组讨论、奖励优秀等环节。                        

  听了大家的发言后,焦念志介绍了近期的科研情况,勉励师生要“顶天立地做科研”,要“瞄准一流做科研”,他还希望把学术周这个活动不断做好,培养更多的人才,产出更多的成果。在焦老师的心目中,学术周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

  这些年,全IME的师生,对标一流、瞄准国家需求做科研,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IME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海洋碳汇”这一主线,以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为突破口,对海洋微型生物与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团队成员主持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多次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SME Journal、Science等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在2006年获得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后,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师生们看来,与坚持开展学术周有很大关系。

 

                                                                                           学术周已坚持多年

       自2004年开始,每学期的第一周,学术周总是如约而至,虽然偶尔几次会有推迟,但始终没有取消,坚持至今,已经是第28次了,由此还衍生出其他的学术活动,每周的Seminar(例会),以及学期末的总结点评会。

  “学术周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本学科当前的国际热点问题提出来,把我们自己所做的科研最核心部分展示出来,”张锐如是说,“学年初的学术周对新生来说尤其重要,让新生天天和课题组负责人,还有最新最热的科技资讯‘混’在一起,在一周的时间里快速、全面了解老师们的科研动态,感受科研脉搏,熟悉了解实验室,选定科研方向,融入科研氛围。”通过学术周引领新生入门,再对新生做进一步的科研强化训练,辅以老生手把手的“传帮带”,导师线上线下的跟进点评,新同学很快就成长起来了。

  蔡阮鸿就是这么成长的,用他的话说,学术周是一个启蒙、学习、历练的多功能舞台。学术周不仅能让他从松弛的假期状态中收心,投入科研生活中来,也正是这种多学科方向的学术熏陶和一次次的口头报告,让他从一个懵懂的“科研菜鸟”一步步升级为学术尖子,从学术周的小讲台走向了国际科研的大舞台。2016年,在香港举行的戈登研讨会海洋生物化学与碳汇分论坛上,蔡阮鸿的海报“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Intensifies Marine RDOC Accumulation”荣获Best Poster Award(最佳海报奖)”。

  蔡阮鸿的经历绝不是个例:张瑶的博士学位论文《海洋典型功能细菌群的生态过程研究》荣获2008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同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郑强在实验室攻博期间,发表10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JCR二区的文章3篇。

  学术周对IME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学科交叉和团队建设也是功不可没。

  “取得这些科研进展,没有团队全体成员的凝心聚力、齐心协作攻关,是不可能的。学术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集思广益,让其他研究小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科交叉。”高级工程师骆庭伟表示。

  就是这样,通过学术周,IME的全体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碰撞科研的火花,交流科研的思路,心与心也贴得更近更紧了。虽然团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也越来越多,但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学术周,我们更喜欢把它叫成‘节’,也就是Festival。因为这是一个展示科研的舞台,更是一个表达心情、联络感情的平台。它让我们的科研人员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合力,虽然现在队伍越来越大,有90人之多,但丝毫没有掉队的,人心越来越齐,干劲越来越足。”张锐说。

  也许正是如此,学术周才被焦院士称之为“不可取代”,而厦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也正逐步采用学术周这种做法,探索着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学科、一流团队的新路径。

      (宣传部 陈浪)

       转自厦大新闻网http://news.xmu.edu.cn/98/cd/c1552a301261/page.htm

Global ONCE

Join ONCE

邮  编:361002

联系电话:86-592-2880156

传  真:86-592-2880150

Email:ime@xmu.edu.cn

地  址:厦门市翔安南路4221号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周隆泉楼A3-311室

Room A3-311, Zhou Long Quan Building, Xiamen UniversityNo. 4221 Xiang’an South Road, Xiamen, Fujian, 361102, China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            网站备案:厦门大学ICP/D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