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封存与气候适应性国际系列研讨会得到联合国 “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 支持,由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发起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的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 ONCE)” 主办。
本系列研讨会涉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14(水下生物)及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主题:极性决定命运——分子特性在海洋溶解有机质循环研究中的应用(Polarity Governs Fate——The Role of Molecular Traits in Marine DOM Cycling)
海洋中的溶解有机质(DOM)所构成的碳库,是地球上最大的长期碳储库之一,对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该领域的关键突破在于发现了生物难降解的羧基富脂环类物质(CRAM)。近期研究对CRAM的生物难降解性提出质疑,但缺乏详尽的分子证据。
本次报告中,何丁教授将阐释在线反梯度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联用技术如何助力深入解析CRAM的生物可利用性。其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受分子极性调控的CRAM生物可利用性广谱现象:低极性CRAM优先被降解,而微生物改造会产生高极性CRAM,其特征表现为氧化态、氮含量和芳香性的增加。在全球上千个海水样本的DOM分子指纹数据集中,某些经微生物转化后的CRAM分子式被频繁检出,暗示其可能在海洋环境中长期存留。该研究为CRAM的生物难降解性及转化路径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新认知,揭示了海洋有机碳循环的复杂性与动态本质。
4. 专家介绍
主讲人: 何丁

何丁,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系助理教授。他所在的“DREAM”研究组(https://hkustdinghe.github.io/),主要致力于河流-河口-海洋有机碳循环研究,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分子指纹探索及其在地球与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他在国际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48篇见于自然指数期刊(如《科学进展》《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地球物理研究通讯》《环境科学与技术》《水研究》)。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现任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官方期刊《Applied Geochemistry》副编辑。
专家讨论成员:黎吉映,李朋辉

黎吉映
黎吉映,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致力于理解碳、氮、磷、硫、铁等生命必需元素在从湖泊、河口到近海与深海的多种水生环境中的循环过程。通过融合野外观测、实验室实验与数值模拟,她的工作旨在揭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控制原理,并评估其对气候与环境的更广泛影响。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她近期的研究贡献包括:量化沉积物对沿海缺氧形成的关键作用,阐释沉积物如何通过循环磷、氮等关键营养素来影响区域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探究水生微生物应对营养盐变化的独特代谢策略及其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李朋辉
李朋辉,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随后在韩国世宗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天然环境中溶解有机质的表征(包括但不限于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方法)、溶解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溶解有机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已在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lobal Planetary Change、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引2200余次。